綿陽第一中學歷史沿革
綿州試院與中學堂
學校作為育人材之所。綿自漢以來,代多賢哲,宋、唐、明尤盛,清登甲乙科者亦伙,皆于學校成之。
唐始有石鼓書院,宋益成四書院,立之程法,而教法益?zhèn)?;綿陽宏治中(1494-1500年),州牧葉大用于學正署明倫堂后建尊經(jīng)閣,并號樓下筑屋十四間,為諸生講習之地,當時學人尤盛,亦且以經(jīng)為宗;清康熙時定文武生員名額,二十一年(1682年)始有學正、訓導名秩序;乾隆初(1736年),令各州、縣建設(shè)書院,仿鵝湖、鹿洞遺規(guī),以鄉(xiāng)遺老宿學為之講授,學制始一變焉。
左綿書院的歷史要追溯到清乾隆五年(1740年)。綿知州安洪德暫借文昌祠(位于通圣街,今解放街即一中現(xiàn)校址),延師課讀,舊有文昌書院匾額;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綿知州費元龍(浙江歸安縣進士)好文興學,在白衣庵創(chuàng)修涪江書院(后遷左綿書院,位于文昌祠之左);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州移羅江,知州博純見院舍傾頹,遷于學正署內(nèi)(文廟東測);道光二十年(1840年),州牧陳躍庚在城東隅(今綿陽一中處)修建綿州試院;嘉慶七年(1802年),州復舊制,知州劉印全躬率士民擴建綿州試院,更名左綿書院。
根據(jù)清政府“各府、廳、直隸州均設(shè)中學堂”之規(guī)定,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龍安知府蔣少穆、潼川知府鐘潤分別將兩府書院改為官立中學堂;光緒三十四年,綿州知州楊兆龍召集所屬五縣士紳議決,將綿州試院改建為中學堂,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三月正式開學。
改建的中學堂名“綿州聯(lián)立中學堂”;民國20年(1931年)更名為“綿屬共立中學?!?,校長古維新。聯(lián)立或共立指聯(lián)舊屬德陽、綿竹、安縣、梓潼、羅江五縣共立。舉州紳吳朝品就本州試院改修,逾年工竣,規(guī)模宏闊,禮堂、廁所無不具備,復購校左前鐘姓住宅一院,修造寢室。州進士陳津有文記之。
民國初年,校內(nèi)無體育場,省令標賣官產(chǎn),相鄰清都監(jiān)廢署臨近校右,其地約20畝,校內(nèi)以千余金購作操場;民國7年,呂操師長駐綿時,假定司令部于內(nèi),并拓都監(jiān)廢署為師部壩,其中劃出三分之一為校地(即解放初期,綿陽一中?!岸弧奔o念堂和運動場);民國末,校名又更名綿陽初級中學校。
解放初,筆者就讀綿陽一中并住校。依稀記得,清一色的木結(jié)構(gòu)房屋,坐南朝北,古樸典雅。照壁、大門、大堂、二堂、孔子殿在一條中軸線上。大門樓、高門檻、大門進入小四合院為大堂三楹及廂房,為教研室辦公處;中間道路呈豐字型與兩側(cè)長廊組成長方形四合院,長約40米、寬25米;與兩側(cè)長廊又呈非字型對稱建有三排六間教室,院內(nèi)通天柳筆直參天,白鷺成群棲息,二堂五楹與孔子殿樓下四間組成中字型后院,均為教室;孔子殿樓上為部分教師宿舍;學校西側(cè)為“二一紀念堂”,前有觀禮臺,為紀念綿陽于1949年12月21日解放而命名,堂兩側(cè)各有大榕樹一株遮天蔽日。
今日的綿陽一中,高樓大廈全部取代了木結(jié)構(gòu)房屋,學校大門已改向警鐘街(原東大街)方位,原校門成了后門。幾百年來,培育了大批人才,已是桃李滿天下。
四川省綿陽第一中學是綿陽市辦學歷史最悠久的學校,文化積淀深厚。學校始建于1740年(清乾隆5年)。清綿州知府在學校現(xiàn)址(文昌祠)延師課讀,名為“文昌書院”。1802年(嘉慶7年),設(shè)立綿州試院。1840年(道光20年),擴建綿州試院,更名為“左綿書院”。1906年(光緒32年),根據(jù)清政府“各府、廳、直隸州均設(shè)中學堂”之規(guī)定,將“左綿書院”改為“官立中學堂”。1910年(宣統(tǒng)2年)3月15日(農(nóng)歷)正式開學,取名“綿州聯(lián)立中學堂”。1931年,更名為“綿屬共立中學校”,后改為“縣立中學”,1945年始辦高中。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后,合并綿陽縣立中學、縣立女子中學、私立涪昌中學、魏城中學、國立六中二分校為“綿陽縣第一初級中學”。1976年恢復辦高中,1983年5月批準為完全中學,更名為“四川省綿陽市第一中學”。1988年在綿陽市率先實行校長負責制。1998年更名為“四川省綿陽第一中學”。2003年被授予“四川省普通示范性高中(省重點中學)”2013年被授予“四川省二級示范性普通高中”。
歡迎加入《四川初升高升學網(wǎng)官方》QQ群 | |||||
地區(qū) | 面向考生 | 群名稱 | QQ群 | 申請要求 | 點擊加入 |
四川 | 初中 | 四川2025年初升高群 | 946912595 | 初三家長加群并備注 | |
小學 | 四川2025年小升初群 | 991868778 | 六年級家長加群并備注 |